創意課堂
CREATIVE CLASSROOM
為什么同樣大的物體重量不同《測量物質的密度》
物理 八年級上冊第六章第3節《測量物質的密度》《測量物質的密度》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通過實驗進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2.學會用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體積。3.學會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測量物質的密度》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進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2.學會用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體積。
3.學會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2.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一個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養成物理知識與實際相聯系的意識和習慣,在實際物理情境中體會物理過程,學習物理知識。
2.通過對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過程中,從產生誤差的角度進行評估,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用量筒測物體的體積,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教學難點:
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實驗中,從產生誤差的角度進行評估。
三、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七三課堂
四、教學過程
故事引入
古時候,有一個敘拉古王國,它的國王交給金匠一定質量的黃金,讓金匠為自己打造一條純金的項鏈,當王冠打造完畢交給國王時,國王發現這個項鏈精美無比,但國王卻懷疑金匠偷竊了他的黃金而用其它便宜的金屬偷梁換柱。
國王令人用秤去稱,結果項鏈的質量與國王交給金匠的黃金的質量是相同的。
那么怎么鑒定這個皇冠是不是金的?金匠有沒有偷梁換柱呢?
學生討論交流
講解:通過密度表可知,各種物質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我們要想知道項鏈是否是純金的,可以通過測量項鏈的密度,從而知道項鏈是否是純金打造的。那么,如何測量物質的密度呢?
思考:根據我們學過的密度公式,要測量物質的密度,我們需要知道什么物理量呢?
項鏈的形狀不規則,我們怎么求出它的體積呢?
量筒的使用
讓學生觀察量筒,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這個量筒是以什么單位標度的?毫升(mL)和立方厘米(cm3)之間是什么換算關系?
(2)該量筒的最大測量值(量程)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3)課本圖6.3-1中畫出了使用量筒讀數時的幾種做法。請指出哪種做法正確,哪種錯誤,它們分別錯在哪里?
學生思考并回答
七三課堂演示量筒的使用:
提問:
怎樣用量筒測出形狀不規則的項鏈的體積?先說出具體的步驟,然后實際操作。
強調:
(1)要把項鏈從量筒取出,最好先在項鏈上拴好細線。拴細線同樣能讓項鏈輕輕滑入量筒,避免損壞儀器。就是說實驗還要注意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和儀器安全。為什么要用細線?一是便于放進去,取出來,二是誤差小。
(2)把項鏈取出時,項鏈上會不會沾有水,這樣會使測量的體積偏大還是偏小?
(3)注意到上面的三條,怎樣改進實驗步驟?
引導學生總結出測量固體體積的正確步驟:
(1)在量筒中加入適量的水,讀出水的體積V?;
(2)用細線拴好固體,輕輕放入量筒中,讀出總體積V?;
(3)計算出固體體積V=V?-V?。
測出物體的體積之后,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固體密度的測量,讓學生思考并說出步驟
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七三課堂演示測量小石塊的密度:
引導學生思考:
(1)上述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存在不足的地方?
(2)能不能先測量石塊的體積再測量質量?
學生交流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
(1)石塊沒有拴上繩子緩慢放入
(2)如果先測小石塊的體積,則小石塊上會沾有水,測量它的質量會偏大。
測量鹽水的密度
引導學生測量鹽水的密度,設計方案
多數學生設計的實驗步驟如下:
(1)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m?;
(2)將鹽水倒進燒杯,用天平測出裝有鹽水的燒杯的總質量m?;
(3)將燒杯中的鹽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讀出鹽水的體積V;
(4)計算出鹽水的密度:
引導學生對上述實驗過程進行了評估:
實驗原理正確,實驗器材使用恰當,操作過程規范,讀數準確,計算無誤,但得出的鹽水密度是不準確的。因為在將鹽水倒入燒杯的過程中,燒杯中的鹽水不可能全部倒入量筒中,多多少少會有一點兒鹽水沾在燒杯內壁上,導致測得的鹽水體積V比實際的小,計算結果偏大。
注意到了上述因素,有同學提出了改進方案:
(1)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
(2)將適量的鹽水倒入量筒中,測出鹽水的體積V;
(3)用天平測出剩余鹽水和量筒的質量m?;
(4)計算出鹽水密度:
七三課堂演示測量鹽水的密度:
此方法在測量鹽水密度的過程中,避免了鹽水倒入燒杯中會殘留的問題,倒入燒杯中的鹽水的體積對應的質量即為燒和鹽水杯的總質量減去剩余的鹽水和燒杯的質量,減小誤差。
五、教學反思
測量物質的密度這一課,學生使用量筒,學會量筒的使用還是能夠做得比較好的,不過在測量鹽水和石塊的過程中,會出現對實驗過程順序不注重,直接通過密度公式,認為求出相應的質量和體積就可以測出物質的密度,這樣往往純在較大的誤差。通過讓學生自主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步驟。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和動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作風。
課題老師:陳發通
教材變三維,學習變簡單
長按/掃描識別下方二維碼
可免費下載使用七三課堂哦
先!到!先!得!
▼▼▼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下一篇:我的光線會轉彎《光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