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入新課
首先教師介紹流體的概念,然后提出問題:當液體和氣體處于流動狀態(tài)時壓強會怎么樣呢?
在提出問題后教師根據課本想想做做,做硬幣“跳高”實驗,然后讓學生自己嘗試做一做,并提出問題:是什么力量使硬幣“跳”了起來呢?
引導學生做出猜想:吹氣前,硬幣上表面受向下的大氣壓,下表面受向上的大氣壓,它們大小相等,相互抵消。吹氣時硬幣向上“跳”,說明硬幣受到向上的壓強比較大,這可能是硬幣上表面受到的壓強減小造成的。因為吹氣,加快了硬幣上方空氣的流動速度。
提出問題:流體產生的壓強與流速有什么關系?
2. 新課教學
為了驗證猜想組織學生進行幾個小實驗并進行分析:
實驗1:
如圖,手握兩張紙,讓紙自由下垂,在兩張紙的中間進行吹氣,觀察實驗現象,并對學生進行提問:“這兩張紙應該如何運動?”
實驗2:
如圖,打開閥門,讓水流過水管,觀察兩根粗細不同的水管上方水柱的高度,并對學生進行提問:“這兩根水管上方的水柱如何變化?”。
學生討論,派代表回答問題
教師演示:
實驗1的現象是紙向中間靠攏了。原因:不吹氣時,紙張兩側的空氣相對靜止,致使空氣對紙作用的壓強相同,氣體壓強不會引起紙張運動。而吹氣時,紙張內側空氣流動快,壓強變小,內外造成壓強差,空氣將紙張壓在了一起。
實驗2的現象是細水管上方的水柱比粗水管上方的水柱低。打開閥門時,右側水柱的高度更高。當水流量一定時,管道越細,流速越快,該處的壓強也越小。
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進行實驗,親自感受,同時解釋硬幣“跳高”現象
結論:流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較大。
3. 利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釋現象:
(1)在火車站或地鐵站,離站臺邊緣一定距離的地方標有一條安全線,人必須站在安全線以外的區(qū)域候車。請分析,為什么當列車駛過時,如果人站在安全線以內,即使與車輛保持一定的距離,也是非常危險的。
(2)風沿著窗外的墻面吹過時,窗口懸掛的窗簾會飄向窗外;居室前后兩面的窗戶都打開時,“過堂風”會把居室側面擺放的衣柜門吹開。請解釋以上現象的原因。
(3)據說1912年秋天,奧林匹克號在海上 全速前進,另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霍克號軍艦,沿著與它的航線幾乎平行的方向疾駛,兩船最初距100m左右,隨后相互靠近。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情發(fā)生了:霍克號突然偏離了自己的航道,像奧林匹克號撞來。最后,兩船劇烈相撞,霍克號把奧林匹克號撞出了一個大洞。請你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釋這一事故發(fā)生的原因。
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最終解釋
4. 飛機的升力
播放飛機起飛的視頻

提問:飛機那么重為什么能在空中飛行?它是如何飛上天的?
學生討論并回答
給出機翼模型

教師進行總結

飛機前進時,機翼與周圍的空氣發(fā)生相對運動,相當于氣流迎面流過機翼。氣流被機翼分成上、下兩部分,機翼橫截面的形狀上、下不對稱。上方空氣和下方空氣在相同時間所通過的路程不同,上方空氣通過的路程長,下方空氣通過的路程短。即通過機翼上方的空氣流速大,機翼受到向下的壓強小,通過機翼下方的空氣流速小,機翼受到向上的壓強大,此時上下表面就存在壓強差,因而存在壓力差,這個壓力差就是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