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如何引導學生賞析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創作的《觀滄海》
語文七年級古詩《觀滄海》1觀滄海語文七年級01.教學目標11.了解作者以及代表作品。2.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感受詩中洋溢的飽滿激情。3.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意境。02.教學重點11.重點:了解作者以及代表作品;有節奏、有感情地朗…
1
語文七年級
01.教學目標
1
1.了解作者以及代表作品。
2.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感受詩中洋溢的飽滿激情。
3.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02.教學重點
1
1.重點:了解作者以及代表作品;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感受詩中洋溢的飽滿激情。
2.難點: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03.教學方法
1
誦讀法、點撥法等
04.教學用具
1
課件
05.教學過程
1
(一)導入
教師:同學們知道曹操嗎?有人說他是一個英雄,也有人說他是一個奸雄,那你們是怎么看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古代詩歌四首》中曹操的《觀滄海》,從他的詩中來了解曹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板書課題:觀滄海)
(二)朗讀詩歌
1.介紹作者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善詩歌,常借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其詩氣魄雄偉、慷慨悲壯,是文學史上建安文學的開創者。著有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
2.寫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后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而《觀滄海》就是他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3.讀準字音
讓學生自由讀一遍,把握四言詩的朗誦節奏,并將不會讀的字標上讀音。
碣石:jié 水何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蕭瑟:xiāo sè
4.教師播放錄音或范讀
教師播放錄音或者范讀,讓學生注意聽詩歌的朗讀節奏,再讓學生根據節奏朗讀齊讀,要讀音準確,有感情朗讀;齊讀完可以讓學生分小組或者選人朗讀。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三)結合注釋解讀詩意
1.字詞注釋
(1)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7)竦峙:聳立。
(8)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9)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漢:銀河。
(13)幸:幸運,慶幸。
(14)至:達到極點。
(15)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
(16)詠:歌吟.
(17)詠志:即表達心志。
(18)志:理想、志向。
(19)歌以詠志:用歌來表達心志或理想。
2.全詩翻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的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我內心的志向吧。
(四)整體感知
1.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描寫現實的?哪些是想象的?
這首詩寫出了三層意思。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了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是實景描寫。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句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幾句詩是借助奇特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歌內容無關。
3.如何理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一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句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和對象,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是在這兩句詩中我們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雄姿。“觀”字統領全篇,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4.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是描寫大海的,全用虛寫,卻表現出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體現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詩人運用夸張的手法創造出一個極為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聯想到日月星辰這些自然景象全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想象奇特,胸懷開闊,展現出詩人重建天下的雄心壯志,塑造了自我豪氣蓋世的英雄形象。
6.《觀滄海》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觀滄海》這首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大海的壯麗景色,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7.詩人在詩中把自己想要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表達的淋漓盡致,詩人借助了什么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五)小結
《觀滄海》這首詩是詩人曹操借描寫大海的壯麗景色,來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充滿豪情壯志。
教材變三維、學習變簡單
【公眾號】
七三智慧課堂
【微博】
七三科技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