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我國降水量的時空分布規律《氣候》
了解我國降水的分布特點及原因,還有我國各干濕地區的主要分布地區和劃分標準,認識其對我國生產生活的影響。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我國降水的分布特點及原因,培養閱讀、分析有關等值線分布圖的能力。
2.了解我國各干濕地區的主要分布地區和劃分標準,認識其對我國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中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圖,對比“中國南北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差異”,掌握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
2.通過觀看各干濕地區的自然景觀圖,了解我國不同干濕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初步形成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原因。
2.各地干濕狀況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任務驅動法、練習法等。
四、教學準備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教材、多媒體、七三課堂APP。
五、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復習上節課內容,氣候的兩大要素之一——氣溫。
1.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原因。
學生: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少數地區外,普遍高溫。主要原因:緯度位置。
2.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及依據。
學生: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并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從北到南,可以將我國分為5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另外,還有一個地高天寒的青藏高原區。
3.我國1月0℃等溫線大致與哪條地理界線一致?
學生:我國1月0℃等溫線大致與秦嶺-淮河線一致。
老師過渡:大家都知道,氣溫和降水是構成一地氣候的重要因素。復習了氣溫的重點知識,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干濕地區的劃分。
(二) 新課教學
1. 中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
【讀圖討論】讀“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分析歸納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點。
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
老師:“讀等降水量分布圖,首先我們要知道以下概念:在地圖上,將同一時間里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接起來的線,就稱之為等降水量線;地圖上由等降水量線組成的地圖,就是等降水量線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在?”
學生:“東南沿海地區。”
老師:“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區主要分布在?”
學生:“西北內陸地區。”
老師:“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
學生:“我國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老師:“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征,主要是什么因素影響的呢?”
學生:“海陸位置。”
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同桌間討論并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1、800毫米等年降水量線大致經過我國哪條地理界線附近?
2、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線大致經過我國哪些山脈和哪些城市?
3、200毫米等年降水量線大致經過我國的哪些山脈?
學生1:800毫米等年降水量線大致經過我國秦嶺-淮河一線附近。
學生2: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線大致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學生3:200毫米等年降水量線大致經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老師總結歸納。
【我國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臺灣火燒寮
新疆托克遜
過渡: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臺灣省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558毫米,1912年更創下年降水量8409毫米的記錄。而新疆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是我國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僅5.9毫米,甚至有些年份滴水不見。這些地方一年的降水量都是平均分配的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2. 中國降水的時間分布特征
【讀圖討論】對比“中國南北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差異”,分析歸納我國年降水量的時間分布特點。
老師:觀察我國四地的年降水量統計圖,其中橫坐標表示一年中的月份,縱坐標表示降水量。四地的降水總量差異很大,但它們有沒有什么共同點呢?
學生討論回答。
老師總結:我國降水的時間分配也不均勻。大多數地區的降水集中在4~10月,這期間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在不同地區,雨季的長短差別很大。請同學們結合四地的地理位置,分別說說南、北方降水的時間分布規律。
學生:一般來說,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老師:降水量的不同會影響到建筑、飲食、民俗等許多方面,請同學們比較教材第37頁活動1的兩幅圖,說說圖中的房頂建筑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的降水情況有什么關系?
【活動】
學生討論回答:甘肅夏河縣的房頂是平的,浙江紹興市的房頂是斜的。由于甘肅地區降水少,氣候干旱,平頂屋有利于收集雨水,還可以利用平頂空間曬糧食作物,如玉米、麥子等;而浙江紹興市降水較多,斜頂屋有助于排水。
過渡:一個地區年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干濕狀況。年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小于蒸發量,氣候干燥。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情況。
3. 中國干濕地區的劃分
根據氣候的干濕狀況,可以將我國劃分為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四類地區。我國東南部以濕潤、半濕潤區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區為主。
中國干濕地區的劃分
下面,請同學們觀看各干濕地區的自然景觀圖片。老師結合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圖,講解干濕地區及其植被的特點。
濕潤區(龍勝梯田)
半濕潤區(河北承德塞罕壩公園)
半干旱區(呼倫貝爾草原)
干旱區(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
老師:結合“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中國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和“中國溫度帶的劃分”圖,說一說我國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相當于哪條等降水量線、哪條等溫線、哪兩個溫度帶的分界線?大致與什么地理分界線一致?
學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線;1月0℃等溫線;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大致與秦嶺-淮河線一致。
老師:想一想,為什么除了我國南方地區有濕潤區,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也屬于濕潤地區?
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前面我們提到,一個地區年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干濕狀況。所以要從降水量和蒸發量這兩個角度分析問題。東北地區緯度位置高,氣溫相對較低,蒸發量小,降水量相對較大,因此氣候較為濕潤,屬于濕潤區。
【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我國降水量的時空分布規律,以及幾根重要的等降水量線。我們還學習了干濕度與降水量的關系,以及對植被、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節課,我們將學習這節課程《氣候》的重中之重——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和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請同學們課后提前預習下節課內容。
(三) 課堂練習
【單選題】
1.我國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是( )
A.大致沿長江干流 B.秦嶺—淮河一線
C.12月0℃等溫線 D.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一個地區氣候的濕潤程度取決于( )
A.降水量的多少
B.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
C.蒸發量的多少
D.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對比關系
3.我國有些地方的居民住房多為竹木結構的“高腳樓”,由此判斷該地的氣候特征是( )
A.炎熱干燥 B.寒冷干燥 C.炎熱多雨 D.日照強烈
4.云貴高原屬于( )
A.干旱區 B.半干旱區 C.半濕潤區 D.濕潤區
5.下列地理現象主要反應出受降水影響而存在的是( )
A.甘肅夏河縣的土墻平頂層 B.青藏地區藏式服裝——藏袍
C.東北地區房屋有雙層窗戶 D.黃土高原利用毛驢運輸
【答案&解析】
1.B
解析:我國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是秦嶺-淮河一線,該線位于長江干流以北,與1月0℃等溫線一致。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分界線。
2.B
解析:一個地區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氣候濕潤;反之,降水量小于蒸發量,氣候干燥。故選項B符合題意。
3.C
解析:高腳樓一防潮濕,二散熱通風,三可避蟲獸侵襲,四可避洪水沖擊。這樣的建筑是因為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發洪水,樓下架空,墻又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過。由此判斷該地的氣候特征是炎熱多雨。
4. D
解析:云貴高原的地理位置為100°E-110°E,23°N-28°N。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處濕潤地區。
5. A
解析:甘肅位于我國非季風區,降水稀少,民居建筑以平頂屋為主;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藏袍的衣料好,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袍袖寬敞,在氣溫升高時,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藏袍腰襟大,白天當衣穿,保溫防寒,晚上當鋪蓋,和衣而眠;東北地區氣溫較低,雙層窗戶,有利于防寒保暖;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離破碎,交通不便,毛驢是當地的主要運輸工具之一。故選A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