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它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五大特點。
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簡稱VR),是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Jaron Lanier)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具體內涵是:綜合利用計算機圖形系統和各種現實及控制等接口設備,在計算機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境中提供沉浸感覺的技術。其中,計算機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境成為虛擬環境(即Virtual Environment,簡稱VE)。虛擬現實技術實現的載體是虛擬現實仿真平臺。
當VR(虛擬現實)遇上BIM(建筑信息模型)時,這一“真實的”虛擬世界便被搬進了工地。日前,全國首個BIM+VR“三合一”體驗館在中建八局承建的合肥中國人保財險華東中心落成。
體驗者戴上VR眼鏡后,BIM建筑信息模型遇上VR虛擬現實技術,仿佛身臨其境,整個工程形象逼真地展示在眼前,似乎觸手可及,可以模擬電擊、高空墜落、洞口墜落、腳手架傾斜等效果,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可以對各構件定位、排版、做法、標準、屬性等信息進行查看等。
“我們致力于打造這個新型的體驗館,希望能夠更好地提高合肥城市建設施工質量,現場模擬功能也能有效地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保障技術人員的安全問題。”技術人員趙生智表示,加上手柄操作,模擬施工現場,并且連施工所需的水泥型號以及完成時的建筑模樣都可以真實呈現出來。
工地“三合一”體驗館,是集安全教育、質量樣板、綠色施工為一體的體驗館。在人保項目,技術工程師們利用BIM建立了與實體體驗館1∶1的工程模型,通過Fuzor軟件處理,結合VR眼鏡實現了動態漫游。
相比于傳統的工地“三合一”體驗館,BIM+VR技術下的“三合一”體驗館更具有優勢:新興的科技體驗激發了工人參加安全教育的興趣,工人對安全事故的感性認識也會增強;虛擬場景建設不再受場地限制,可最大程度模擬真實場景下的安全事故;體驗者進入虛擬環境可對細部節點、優秀做法進行學習,獲取相關數據信息,同時還可進一步優化方案、提高質量;虛擬環境中的質量模型樣板由Revit軟件繪制,有效避免了由于工人技能差別帶來的樣板標準化的差異;同時可以避免材料和人工的浪費,符合綠色施工的理念。
“這是全國首次在建筑工地上使用BIM+VR技術,是建筑業未來發展新趨勢。”中建八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的也是為了工作人員在現場實施時,配合高效的技術擁有更直觀的感受,后續將考慮在合肥其他項目中大規模推行這項新技術。